青岛老艺术家访谈录 | 他自学成才,四个绰号成就艺术人生

浏览量:79


 
    就相声的表演风格而言,讲究的是帅、卖、怪、坏,现如今已是79岁年纪的我市老艺术家、曾任青岛曲艺团团长的耿殿生就是著名的“相声怪杰”,专家评论他说相声“能逗能捧,表演面部表情幽默、喜相、技巧熟练、怪而不庸”,原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则称他是相声演员中不多见的一“怪”。

    自学成才是舞台多面手
    耿殿生既非出生于曲艺世家,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曲艺培训,如同那个年代的许多曲艺演员一样,耿殿生仅凭一份对曲艺的热爱,自学成才,“我从小就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特别喜欢曲艺,相声、评书都是跟着收音机‘偷师’,一开始是模仿,相声学的是侯宝林、马三立,山东快书听高元钧、杨立德,还有快板书就听李润杰。”耿殿生回忆说,1958年参加工作后,自然也就成为了工厂里的文艺骨干,“我当时的工作单位是华新纺织印染厂,也就是老青岛常说的国棉九厂,经常参加市里和省里的业余文艺汇演”,而真正将他领进曲艺这个行当的,还要感谢相声大师吉文利,“当时,吉文利老师在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相声学习班,受益匪浅,可以说,吉文利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我的相声启蒙老师。”
    1960年,青岛歌舞团正式成立,耿殿生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曲艺演员。多年后他拜入相声大师常宝霆门下。虽然专职是说相声,可是刚刚成立的歌舞团人手紧张,多才多艺的耿殿生就成为了那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既说相声,又说快板书,还得兼职报幕,此外,歌舞团里的其他演出,耿殿生也都有参与——建团开幕大戏、歌剧《柯山红日》,他在乐队司鼓;参加歌剧《刘三姐》,他是里面的小配角秀才;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里也少不了他。

    相声演员唱琴书更出彩
    1970年,东路山东琴书的创始人商业兴去世后,没有人能够接过他的衣钵,团里指名要求耿殿生接棒使之再度中兴,这可让耿殿生难为坏了:“虽然我很喜欢山东琴书,也学习了一些技巧,但是我可接不了商先生的班,他的嗓子太好了,与女性琴书演员同唱一个高度音,这是天生的,我达不到。”但是后来,团里安排了专业的伴奏员周建业为其量身打造,根据耿殿生的嗓音条件和特点创作设计了唱腔,没想到初试啼声就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团里的专业曲艺作家刘金堂创作、我与朱丽华、傅子玉演唱的山东琴书《云中燕》(原名《老石匠》)参加山东省曲艺汇演拿了一等奖,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称赞我说,这孩子脸上非常有戏,是吃这碗饭的材料;相声大师侯宝林也不吝赞美之词,‘我们相声演员唱山东琴书唱的那么好,真了不起!’”1981年,耿殿生等人在天津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当时《天津日报》“群星谱”栏目中这样评价这位唱琴书的相声演员:“青岛曲艺团耿殿生说相声兼唱山东琴书,他嗓音厚实,演唱巧俏,表演幽默,感情丰富,曾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曲艺调演,深得观众喜爱,是一个难得的山东琴书演员。”
    耿殿生说,自己是一个说相声的,在表演、抖包袱上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表演山东琴书的时候会触类旁通,将两者糅合在一起,为其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赏听感受。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跃文在看过他的表演后还特意题写了“击鼓相声”四个大字,对耿殿生在相声表演中加入打击乐等创新之举表示认可。时至今日,耿殿生的山东琴书在业界还享有极高声誉,今年6月份,中央广播说唱团来青演出,特邀耿殿生作为助演嘉宾再秀风采。

    四个绰号成就艺术人生
    耿殿生的曲艺人生,是与他的四个绰号联系在一起的。最初进入到专业的曲艺团,耿殿生如鱼得水,与搭档王锐老师合说相声风靡一时,并每年都要外派学习,北京、天津、沈阳……几乎当时所有的曲艺高地都去遍了,师从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等大师,“为什么说我的相声表演风格占到一个‘怪’字呢,就是因为我在说相声的时候脸上的戏比较多,同样一个段子,不同的演员来表演,风格各不相同,这些大师们就根据我的表演风格进行指导,因此在当时的演出市场上非常得火,许多熟悉我的观众都叫我是‘青岛小马季’。”

    “青岛小马季”耿殿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不少代表作,其中不能不提的则是《一封信》,这封信的开头就是“亲爱的二蛋子”,通篇以“二蛋子”为笑料的地方不下20处,因此这一作品演出之后,耿殿生的新绰号“二蛋子”不胫而走,岛城著名编剧刘金堂以“二蛋子”为主角创作了系列化妆相声《二蛋子改行》,作品包括《小鞋匠》《理发春秋》等。“当时青岛曲艺团在永安大戏院演出,前三天票没卖出去,相关领导灵机一动,将晚会改成了《笑的晚会》,以‘二蛋子’为主要形象,没有报幕员,由从头从到尾由我一个人串起来,演出轰动一时,当时山东省内只有两个专业的曲艺团,济南曲艺团得闻这一消息后专成赶来青岛曲艺团取经。”而耿殿生本人也成为了当时万人追捧的偶像小生,当年中山路上的万年青照相馆就拍摄了耿殿生演出中喜怒哀乐的一组表情包,放在橱窗里做展示。
    再后来,耿殿生演出潘贵才创作的《创业杂谈》,嘲讽当时不学文化念白字的年轻人,相声中的主角单(shan)国瑞,就被白字先生念成了“单(dan)口喘”,于是耿殿生的绰号又变成了“单(dan)口喘”,“当时我住在掖县路10号,靠近39中附近,学生放学后不回家,都要跑到我家门口朝我吆喝上两句‘单(dan)口喘’,这说明我表演的段子成功了,受到认可了,倒也没觉得是一种叨扰。”
    尔后,耿殿生带着他的作品《流浪者》到上海演出,在上海最繁华的五星剧场一连演出两个月,这一段子中用到了印度电影《流浪者之歌》中的主题曲,上海的观众们或许记不住耿殿生的名字,但是每次与他碰面,都要喊上一句“阿巴拉古(意为到处流浪)”,而这也成为了耿殿生与喜爱他的观众们之间一种独特的打招呼方式。

    年近80岁赴新讲授相声
    退休之后的耿殿生一直闲不着,今年刚刚获得了新加坡青少儿广播演艺组相声艺术顾问的委任状,而他本人自2008年开始,连续十多年不间断地赴新加坡进行相声的普及和教学,由他辅导并排演的晚会《哄堂》已经成为新加坡独特的相声品牌。
    耿殿生告诉记者,新加坡实行英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在中国的曲艺中,最受欢迎的是相声和快板,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学相声的人群多集中在12岁到20多岁,在类似于中国少年宫的少儿艺术中心,都开设有相声班,而且学相声的女孩子很多。
    “从2007年开始,每年我都会拿出几个月的时间到新加坡去,辅导他们相声和快板,帮着他们修改作品、指导排练”,耿殿生说,每次培训班都有30多个学生,他们都是上完课后从下午4时才开始学习相声,有的一直练习到深夜12时,都非常认真。除了业余培训,现在新加坡的相声普及已经深入到学校,“有一次我就去了一所中学给学生们讲课,普及一些基础知识,表演点传统段子”,耿殿生说学生们都听得兴趣盎然,讲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都现场报名要学相声。 虽然现如今耿殿生已经近80岁,但做这件事情乐此不疲,新加坡相声教育的良好氛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新加坡在相声普及和创新方面的一些尝试值得借鉴。

来源:文化青岛公众号